查看原文
其他

《瓦尔登湖》共读回顾

自然读书会 自然读书会 2022-06-07
伙伴们,

   2022年我们开始尝试每两月共读一本自然好书的崭新模式,这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共读的乐趣和收获。近期由四位书友(原野、杨树、松果、山毛榉)发起的《瓦尔登湖》共读活动已经结束,本次共读由她们联合组织,在三月、四月间共进行了六期线上读书会,共有17位书友坚持到最后。本次活动对书友的要求相对严格,每期共读完,书友必须撰写读书笔记才可以进入下一期共读活动,所以有17人坚持到最后(深度共读开始时为26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是什么推动他们一起共读到最后?是书还是书友?——以下为四位主持人的回顾,以及17位书友的读书笔记选篇,也许读完后我们就会有答案啦。当然这篇回顾并不只是为了回答问题,而是希望,为所有共读者留下一个无比美好的回忆。

四位主持人的回顾总结
 
主持人:原野
合上书,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的是梭罗书中描写的一帧一帧自然、美好、悠闲、宁静的画面。我知道自己已深深地被《瓦尔登湖》打动了,很多次共读结束后,在日常里我都会想起梭罗书中描写的对生活的思考和信仰。
什么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我们又要过怎样的生活?要怎样在这个世界生活?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有一条更高的规律。而他来自大自然。      
梭罗是勇敢的,他用实践来探索真理。在瓦尔登湖生活的这两年时间里,他感悟大自然的美妙,他启迪我们去思考:我到底是什么?我又是谁?他鼓励我们去勇敢勘探自己的更高维度,探究我们想要的真理。说我们要说的话,做我们要做的事。片尾梭罗直接且真性情的流露让我感慨激动很久。他的正直、勇敢、幽默、真诚、认真、博学和睿智,也是此次共读对我来说我,最大的收获。致敬梭罗 致敬《瓦尔登湖》
和大家在一起共读的两个月中,我多次体验到了开心、美妙、期待和感动。很感谢各位书友的陪伴和启发,不仅让我完成了对《瓦尔登湖》神往心愿,还收获到了精神上的享受。感谢各位!
 
主持人:杨树
因为前期跟随自然读书会共读了梭罗的《种子的信仰》,感受很多,对种子多了一份认识。于是想读《瓦尔登湖》的想法又强烈了起来,落满灰尘的《瓦尔登湖》被翻开。
带着忐忑的心情与原野,松果,山毛榉一起组织共读本书,因为没有读过,因为向往,所以自己还是要多读,多读,再多读几遍。在这个过程里,因为自己要静静的深入书本,还是获益良多,在每周日的线上共读中,在交流中也同时启发了自己,首先自己深入读,然后又有缘一起共读分享,对梭罗的哲思又多了多角度的认识。记得湖的描写一度让我们一个晚上都在湖的静谧里。
自3月27到今天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从依然很难进入的开篇,到如今又从序言,经济篇开启又一次读,我想梭罗还是深深打动,震撼了我的心。
回顾一个的多月的共读,文字方面的优美,静谧自不必多说,充满哲思的语言,引用孔子,孟子的话语依然让我意外,又惊喜。
那么读书,进步,欢喜。我想一本书可以丰富我们的大脑,同时《瓦尔登湖》又让我思考怎样过一种追求精神丰满,富足的生活。我不可能逃离此刻,但我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那种简单,那种尽量远离一些自己不愿意的人,事,物。在我纠结于买不买时,我也会想起梭罗来的,一定会的。同时也会继续走近自然,感受体会自然,爱惜身边的一切。让自己多一份静。

主持人:松果
缘起于《种子的信仰》,我们几位书友在椿树的鼓励下,发起了《瓦尔登湖》的共读,历时一个多月。《瓦尔登湖》声名远扬,但由于作者思想的深奥隐晦,再加上翻译的文字参差不齐,非常影响阅读感受,所以真正将此书彻底读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这是一本很适合大家一起读、一起讨论的书。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每一次共读,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教育背景、人生经历的书友,基于自己的经验学识,对共读的内容进行探讨交流碰撞,每一次都有启悟、有惊喜,大大拓宽加深了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每次的讨论都很热烈,时间所限,不够尽兴,于是每次结束后不少于两百字的总结作业,就是另一个交流互动的阵地,大家会在群里继续交流讨论、支持点赞!
以这种形式读完一本书,在我还是第一次,感觉真的很透彻!更奇妙的是,本来未曾谋面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竞也像老朋友一样亲切默契,一种真诚友善的气氛在腾讯会议室奇妙地流动!现在这本书的共读已接近尾声,心底生出留恋与不舍,但时间的车轮不会为任何人停驻,继续向前,期待和大家一起共读更多经典好书!
 
主持人:山毛榉
平时也都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可是阅读《瓦尔登湖》对我来说依然是一项挑战,甚至困难重重。尤其是中间好几章每次读个半章就觉得心烦意燥,虽然划了很多句子,但概括来说还是不了解梭罗想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每个自然段都是好长好长的一段,只能放一放,再找个安静的时间再重读几遍才能总结出自己的理解。
但又不确定自己的解读是否正确,就会很期待周末的读书会,期待书友们会有更多不同的解读。每次读书会,很多书友的发言都让我豁然开朗,所以每次结束都意犹未尽,要是阅读的节奏再慢一点就好了。好在每次都有课后小作业,有些书友写的像小论文一样专业,读起来真是又佩服又羡慕。中间有一两次因为时间有限,我交的作业比较划水,可能书友没觉得怎样,自己却心虚的很,本次共读结束后,一定要再好好读几遍瓦尔登湖。
回看本次读书会,第一次和第二次阅读,退出的书友是最多的,第三次开始只有零星的书友确实无法参加才遗憾退出。这有点像《瓦尔登湖》的阅读过程,也是读到一半后,才开始顺畅起来,能放慢节奏。阅读的过程也渐渐有了呼吸感,一开始是憋着一口气,现在才渐渐能合上《瓦尔登湖》的节奏,随四季变化,感受一草一木。
总的来说,很感谢自然读书会,感谢幕后组织者椿树的支持与信任;感谢共同发起人松果、原野和杨树,总是能感受到你们的爱与力量;感谢共读的每一位书友所说的每一个观点,写的每一句感悟,重读《瓦尔登湖》会常常回顾大家写的读书笔记。相信这些启发会慢慢的融入我个人的生活,等以后回想时才会惊讶这次读书会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改变。期待与大家在其他共读活动中再会。
 

17位书友的读书笔记分享
 
紫燕-北京
1845年,28岁的梭罗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生活了两年又两个月。而他这种自耕自食、简朴自然的生活目的,不是为了逃避人生,而是为了探索人生和走向人生。
梭罗生活的那个年代,只是美国工业时代的开始,他已经开始担忧人们只是在彻头彻尾地被动生活,日益难得闲暇以呵护真实完美的生命。
而梭罗所忧心的,百年后都写在了弗洛姆1956年出版的《爱的艺术》里:
“高度集中、高度分工的企业,产生了一种相应的组织劳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个人失去了其个性,他成为机器的一个可磨损的齿轮。现代资本主义中人的问题可以这样表述: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大量安稳合作的人,这些人期望越来越多地消费、而他们的口味则被标准化,并且很容易受影响,很容易被预测到。现代资本主义需要人感到自由和独立,感到不附属于任何权威、原则或良心——但是却愿意被命令,愿意从事期望他们所做的工作,愿意与社会机器毫无摩擦;这些人不用武力就能指挥,不用领导就能引导,不用目的就能激励;他们只有一个目的:行善、奔忙、运转、前进。
结果是什么?现代人与他自己、与他的同伴异化了。他被转化为一种商品;在现存的市场条件下,他对自已生命力的体验成为一种必须带来最大可得利润的投资。人的关系本质上是异化的机械人之间的关系,人人都把自己的安全基于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上,没有思想、情感或行动上的差异。”
28岁的梭罗不愿失去自己的个性,不愿成为巨大机器里一个可磨损的齿轮,更不愿让别人来代替自己思考。
梭罗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生活。而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使生活成为他思想的践履。
正如他写到的,做哲学家而非哲学教授,按照智慧的指示,过着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解决生命的一些问题,不但要在理论上,而且要在实践中。
即使后来离开了瓦尔登湖,梭罗依然这样实践着自己的思想,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用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在读梭罗的《种子的信仰》时,他对生命的热爱与他自在的灵魂跃然纸上。
正是他对一切生命的关注,让我也学会了去发现生命、理解生命。
以前,我只会在枫叶红时,才会来到树下驻足,却不曾在意,它也会春华秋实。
以前,我只会在提篮买菜时,才会挑选一下香椿芽,却不曾知道,它也会满树蒴果
我们总是只在意它们对我们有价值的那一刻,而忘了它们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而生命的每一个时刻,都极其美好。
当我们开始自然观察时,我们就开始无差别地对待自然里的每一个生命了。不会因为它只是一朵星点野花、一只叽喳麻雀、或是一只小小蚂蚁,就丧失了对它们的热爱。万物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有用无用之说,生命每分每秒都在呈现不可名状的力量感,哪怕是生命的最后一刻。每一个生命存在就是它独一无二的价值。
走进瓦尔登湖,梭罗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走出瓦尔登湖,梭罗实践着自己的精神信仰。惟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如梭罗一般,也可以找到一片栖息场所,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并用一生实践着。
 
松果-成都
大学期间老师就极力推荐过《瓦尔登湖》,慕名买回,结果读不下去,随后就束之高阁,再无问津。前一段时间和大家一起共读梭罗的《种子的信仰》,梭罗这本自然科学类书籍,既有文学的优美,又有哲学的深刻,阅读体验特别美妙。于是就想,以现在的经验积累和阅历,加上渴望阅读的心境,是不是可以重读《瓦尔登湖》?没想到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书友很多,大家一呼即应,于是就有了《瓦尔登湖》的共读活动。看来,阅读也是需要缘分的,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书!
在第一章里,梭罗从当时人的生活现状、人们的衣食住行、教育以及慈善活动等方面进行反思,批判了人们过于重视物质追求和物质享受、忽略精神追求、不能享受生命之美的生活方式。虽然距离梭罗写这本书已过去一百多年,但是今天读来,依然字字珠玑、语语箴言,动我衷肠!
梭罗认为他所处时代,人们过着辛苦劳役的生活,让生命不堪其负。然而辛苦一生积累的财富却没带来真正的幸福,或被腐蚀,或招来盗贼,这样的生活是毫无意义而且愚蠢的。大部分时间,人们“除了做一架机器外,没时间作别的。”“为谨防患病而筹钱,反而把自己弄得病倒了!”这不就是对我们当下社会的真实写照吗?今天有多少有着良好学历的白领精英不感觉累呢?大家是觉得累的充实呢,还是累的迷茫?我想后者居多吧。此时我们认真悟一悟梭罗批判与反思,应该是非常及时和有意义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对物质的追求有增无减。希望更大更舒适的房子、更豪华的汽车、品牌服饰包包。商人也挖空心思用广告和潮流刺激着人的欲望。于是,大街小巷物欲横流,令人窒息!人们没有因为拥有更多的物质而感到更幸福,反而被物所累,精神空虚迷茫!反观古今中外历史,那些大家与智者,无不是“外表生活再穷没有,内心精神再富不过。”
其实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很容易得到。如果我们都像智者一样,过一种“简单、朴素、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应该会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精神领域的生活。人类也应该像那高贵的植物一样,在土里扎根之后,远离地面,在空气的滋润下,阳光的指引下,结出最美的果实,以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取得成就!
 
山毛榉-绍兴
    【关于生活和便利】采集狩猎时代的祖先们,饱一顿饥一顿的,居无定所。那样的生活充满风险,但现在想想却也挺诗意。而农业时代的来临可以让人类快速发展壮大,因为食物相对稳定,因此生活也可以定居下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规律很稳定。而工业时代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社会化分工让很多奢侈品都成了必需品,我们的生活能力也可以退化到几乎什么都不会。衣食住行,做衣服,做菜,造房子,看地图,可以通通都不会。这和我印象中的小时候很不一样。

   【 关于衣服】我记得小时候它是一件有点奢侈的事情。我小学以前,我穿的所有衣服都是妈妈手工做的,等到大一点,部分衣服是去裁缝店买布找裁缝做,一般同一套要穿好几年,预留好长度,每年可以再改长一些。小时候不理解,觉得同学从商场买来的衣服好时髦,而裁缝做的一下子能认出来,整套都是同个花色,很惹眼,有点丢人。去年春天,整理阁楼时,我妈竟然找到我表哥小时候穿过的小衣服,我小时候也穿过,我妈说那时候都是自己做衣服给孩子穿,就没有卖婴幼儿衣服的。衣服的颜色、质感还非常好,就是钉扣已经生锈了,于是一时兴起,让我孩子也穿上看看,结果正正好好,穿了一季后小了,于是又收起来,我想将来等孩子长大了可以拿出来吹嘘一下,看看比你妈年龄还大的衣服。这件衣服目前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了,可是花纹和款式一点都不旧。如果衣服可以这样珍惜的穿,一代传一代,也是一件很美好的很有意义的事情。

   【关于食物】这真的是必需品中的必须品了。对食物的美好感受也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我想采集食物,制作食物是和享用食物一样可以带来快乐的。可是在城市中生活,不是下馆子就是吃外卖。如果没有采集和制作的前提,我们真的能很好的享用食物吗?我回忆了一下,关于食物,我觉得幸福的时刻之一都和等待食物有关,比如妈妈在烧肉,我守在一旁,等出锅前,我妈会让我尝一下肉熟了没?还有开红糖罐时,我们会找有没有结块的红糖,如果有,那就是我的了。还有坐在桌子旁,趴着看妈妈揉面团。那些食物的味道我都记不清了,但是那种等待的心情真的很美好。会不会有糖块,肉熟没熟,我想妈妈都知道,但明白我嘴馋,所以会以这样的方式满足我的期待。  

   【关于住所】我记得小时候造房子虽然也挺难,但远没有现在这样难。而且小时候造房子,整个造房子期间,所有要好的亲戚都会过来帮忙,晚上就借住在亲戚家,一般要好几个月,你会亲眼看着旧房子拆掉,然后新房子一砖一瓦的建起来。水电,木工,泥瓦都自己搞定,前年的时候,我还翻出来我家二十几年前的旧门板,实木做的,用砂纸打磨后涂上木蜡油,做成了一张工作桌,又结实又美观。一棵树变成木头变成木门又变成桌子,很有意思。  
 
现代化社会,物质和资源都极其丰富,生活也极其便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买到几乎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但如此便利真的好吗?一个孩子可以得到任何他想得到的东西,甚至都不用等待,这样真的好吗?因为社会分工,我们把很多逻辑关系都切断了,孩子的世界是很突然的,没有逻辑的。住是理所当然的,吃的去趟超市,什么都有了,去趟商场,又有的吃又有的玩,或者拆开快递盒就有了。这样真的好吗?  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看到过程,看着一块布被裁切,被缝合,慢慢的变成一件衣服。看着麦子怎么长怎么收割怎么研磨,然后和水变成面团,再进入烤箱变成面包。看着一块木头被切割,被削,被拼接,被打磨,最后变成一个玩具。看着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看到鸟儿在树上停留吃果子,最后在树下捡到它的羽毛。我要努力用我的双手在这个便利的世界给孩子创造一个不那么便利的生活,一个可以看得到逻辑关系的世界。多点麻烦,多点乐趣。
 
燕子马-晋城
来过,活过——用自己的活法——《瓦尔登湖: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读书笔记    

   “到达了生命的某个特定时期,任何地方都可以安身。”目前,就个人喜好来说,相比于徐迟译的这部分第一句,我更喜欢张健译的这句。 承续《瓦尔登湖:经济篇》里的初衷,梭罗针对人们的询问探究,进而计划写他“两年的经验”,写这“其次的一个”实验,来“唤醒我的邻人”。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梭罗也主张不为物所困:“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他告诉他的伙伴们,“你们要尽可能长久地生活得自由,生活得并不执着才好。执迷于一座田园,和关在县政府的监狱中,简直没有分别。” 他这样说,也这样践行:退还别人违约的十元钱,退还田园,“保留了我的一角钱和种子”,他只庆幸那地方的风景得以保留,庆幸他因此“每年都得到丰收”;他说“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的最珍贵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些固执的农夫还以为他拿走的仅只是几枚野苹果。诗人却把他的田园押上了韵脚……”,某种程度上说,梭罗就是这样一位取舍有度、睿智而富有的诗人;他想象中购买那儿的田园,并且耕种它,“尝够了乐趣以后,我就扬长而去”——“家宅者,不过是一个座位”。估计那乡间田园,对他来说,也只是丰富他个人生活的一种途径——他不会为“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而“卑微工作”,他要“向生命迈进”,要不断“采集生命的美果”(此几处引用自《瓦尔登湖:经济篇》)
 
来过,他说过他是文明生活的一个过客;活过,他说“如果这个座位是在乡间就更好些”。在瓦尔登湖一带,他这样描述乡间的风声、鸟鸣、湖景:“吹过我的屋脊的风,正如那扫荡山脊而过的风,唱出断断续续的调子来,也许是天上人间的音乐片段。”“我发现我自己突然跟鸟雀做起邻居来了;但不是我捕到了一只鸟把它关起来,而是我把我自己关进了它们的邻近一只笼子里。我不仅跟那些时常飞到花园和果树园里来的鸟雀弥形亲近,而且跟那些更野性、更逗人惊诧的森林中的鸟雀亲近了起来,它们从来没有,就有也很难得,向村镇上的人民唱出良宵的雅歌的,——它们是画眉,东部鸫鸟,红色的碛,野麻雀,怪鸱和许多别的鸣禽。”“湖给我的印象都好像山里的一泓龙潭,高高在山的一边,它的底还比别的湖沼的水平面高了不少,以至日出的时候,我看到它脱去了夜晚的雾衣,它轻柔的粼波,或它波平如镜的湖面,都渐渐地在这里那里呈现了,这时的雾,像幽灵偷偷地从每一个方向,退隐入森林中,又好像是一个夜间的秘密宗教集会散会了一样。露水后来要悬挂在林梢,悬挂在山侧,到第二天还一直不肯消失。” 

他就像那位诗人,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好的眼,欣赏美好的灵魂,他说自己:“我是无论坐在哪里,都能够生活的,哪里的风景都能相应地为我而发光。”不止于活在风景的表面,透过这自然的、乡间的生活,他更像一位温柔的哲人,把他对有关生命、生活的思考,一一说给你听。 “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人了。”“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瑕。……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他说时间只是他垂钓的溪,他感慨:“为什么我们应该生活得这样匆忙,这样浪费生命呢?”他不想让“我们依然生活得卑微,像蚂蚁”,不想“我们的生活在琐碎之中消耗掉了”;他继续主张他的“简朴生活”:“简单化,简单化!不必一天三餐,如果必要,一顿也够了;不要百道菜,五道够多了;至于别的,就在同样的比例下来减少好了。”他呼吁:“我们如大自然一般自然地过一天吧,不要因硬壳果或掉在轨道上的蚊虫的一只翅膀而出了轨。让我们黎明即起,不用或用早餐,平静而又无不安之感;任人去人来,让钟去敲,孩子去哭,——下个决心,好好地过一天。” 在梭罗生命的特定时期,他来过,他活过,他不“我执”,而是尽情歆享那“生命的美果”,并将他“怪僻”的生活方式告诉给询问他的人,把他的生活态度留给我们…… 《勇敢的心》里华莱士说:“每个人都会死,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活过。”梭罗也有一颗勇敢的心,他不随波逐流,他像威廉·德莱塞维茨说的一样,创造了一种属于他的,新的活法。 
——燕子马于2022.3.29 
 
杨树-山东
【寂寞部分】“我在大自然里来回地走,踏访了她部分领地,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有人到过他的木屋,即使已经离开,梭罗也可以体察到有人来过,甚至知道他们的性别,年纪,或者人品,他这种细致入微的体察真妙,是大自然,是田野,是寂寞给他的敏锐的觉察吗?我想是的。
作者继续讲“我有时候最深切的感受到,最美好,最温柔,最纯洁,最鼓舞人心的相处,很可能是人和自然的相处。哪怕可怜的厌世者和最忧郁的人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大自然默默不语,但大自然无私的给予我们一切。在与自然,植物的接触里,我越来越认同梭罗的所讲。
他还说:“我从未觉得孤单,或者说从未因为感到孤寂而郁郁寡欢,就在那场令我产生这些想法的细雨中,我突然感受到与自然相处是如此的美好和有益……尽管这里是人们惯常所说的荒凉之地,而且也明白了和我血缘最近,最具人性的。既不是素昧平生的路人,也不是相识多年的村民,而是这个我再不会感到陌生的地方。”
“两个人的腿再怎么走,也无法让两颗心靠得更近”。在生活里即使同一个屋檐下也许就是最陌生,最寂寞的人。
梭罗也谈到“社交往往太过廉价。对所有重要而热诚的交往来说,次数再少肯定也是足够的。
是的,对于日常喜欢早起的我而言,正如作者所言,我喜欢那种早晨安静的时光,即使在城市的喧嚣里,早晨也是安静的,有乌鸫,麻雀,喜鹊,布谷,有风声,一切都未开启,而我就在这样里吸饱了一天的能量,面对一天的生活琐碎,感觉似乎比别人多了2小时。
 
【访客部分】梭罗对伐木工人,智力欠缺者那些坦诚,真实的人儿,都是作者的客人。也许所谓有知识的人,也许未必是智者,也许不是我们的朋友,那些高傲的人。志同道合,也许瓦尔登湖远离绚烂才能迎来真正的朋友。记得清书画家徐生翁师法的是木工、石工、泥水匠,所以其书如木工运斤之痛快淋漓、无所顾忌,如泥水工垩壁之波澜起伏、一塌直下,如石工锤石之斑斑驳驳、坚坚实实。也许最有智慧的人不在高堂,而在山野,在土地上。
 
【种豆部分】种的不是豆子,而是诚恳,真实朴素,信仰和天真的种子。就像人品和知识,种子人品是最重要,主要的。
村子“我走进森林,是为了拜访飞鸟和松鼠,而我走进镇区,则是为了探望那里的男女老幼,我听见的不再是松风的呼啸,而且车马的辘辘”梭罗他不是一名隐士,他不是为了内心的安宁从容,他也是一位斗士,他关心黎民之苦,他关注社会,关注制度,他反抗压迫,他巧妙的融进了万尔登湖里。      
我有时真想大段段把书里的文字背下来,写下来,深邃深刻。同时,因为疫情宅在家里,我今早还在想“简”,在封闭中早晨醒来,窗外还在沉寂中,出门围着院子跑步,在这寂静里,一个简字跳出来,简单的衣服,简单的饮食,也可以也很幸福。
花样的衣服,琳琅满目的加工食品,挑花了眼睛,眼累,心累。我希望通过本书,对自己日常的生活有反思有改变。    2022-4-6

榴莲—北京
读“湖”和“倍克田庄”的时候,梭罗的描写优美经典,湖水的颜色写的层次丰富。"这是一个玻璃似的带绿色的蓝色,照我所能记忆的,它仿佛是冬天里,日落以前,西方乌云中露出的一角晴天。"
"在这样的一天里,九月或十月,瓦尔登是森林的一面十全十美的明镜,它四面用石子镶边,我看它们是珍贵而稀世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梭罗是多么喜爱瓦尔登湖啊!
倍克田庄躲雨的描写很有意思。爱尔兰人的生活窘迫,在固有的圈子里讨生活。梭罗启发他试着改变,可是那是不是已经超出了爱尔兰人的理解范围。精神上丰富了,才会抉择出生活的简单。我们现在不再被物质所困,就可以学着梭罗一样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慢慢找到自己的生活真谛。
 
原野-太仓
今天的天气特别好,风也暖暖的~坐在露台桌前,可以看到楼下马路上各种各样的车子,还有马路对面的一大片草坪,草坪上有四片儿小池塘,每个池塘边儿都有钓鱼的人~露台上可以听到嗖嗖的汽车声,还有悦耳动听的鸟叫声。虽然没有去树林,但却觉得今天是听到最多的鸟叫声的一天。而且通过它们音调的高低,还能感觉到他们离我的距离。
此时我想到了梭罗文中的发问:“为什么恰恰是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构成了这个世界?为什么人只有这样一些禽兽做他的邻居?”
书中梭罗记述很多身边的禽兽,甚至蚂蚁他也有观察到,这些物种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存在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是说我们在他们身边。我想答案或许就像梭罗说的那样:“可是它们飞到瓦尔登湖中心来,除了安全起见,还有没有别的理由呢?我知道,也许它们爱这一片湖水,理由跟我的一样吧!”是的吧,我们有一样的偏好,所以我们能彼此看见,才能彼此陪伴。在大自然中,或许我们互是彼此眼中的“禽兽”呢。
《更高的规律》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话题。反省自己过往处事,我不再执着答案,我认同人性中有善也同样是有兽性的。梭罗篇中大方的讲起了自己的兽性事迹,打猎和钓鱼。他爱野性,不下于爱善良。在随着接触自然越来越多时,他说自己已不再是钓鱼人了。我想起一件事:一个钓鱼人,钓到鱼后又将鱼放回各河中。我以前觉得这个钓鱼人真无聊,但现在想想他可能是体验到“渔乐”的人吧。或许钓鱼人的行为背后有他的更高的规律!
“食物入口并不足以玷辱一个人,但他吃这种食物的胃口却足以玷辱他。问题不在量。不在质,而在口腹的贪嗜上。”贪婪欲望会摧毁我们的身体健康,更会玷辱我们的精神思想。所以我们要正视身体里的这只“野兽”,克制他,让我们更高的天性来保持清醒和贞洁。
梭罗说:“如果一人听从了他的天性的虽然最微弱,却又最持久的建议——那建议当然是正确的——那他也不会是知道这建议将要把他引导到什么极端去,甚至也会引导到疯狂中去;可是当他变得更坚决更有信心时,前面就是他的一条正路。一个健康的人内心最微弱的肯定的反对,都能战胜人间的种种雄辩和习俗。”
保持我们的善良和微光吧,即是很微小,也要听从我们天性的召唤。无论任何事情,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是有最好的答案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跟随他。
《室内的取暖》中梭罗说到:“动物只要在隐蔽的地方安排一张床铺,它以自己的体温来取暖;人却因为发现了火,在一个宽大的房间内把空气关了起来,把它弄得很温暖,却不靠自己的体温。”
用外在温暖包裹自己。或许在更冷的天气来临时,我们将无法抵御,甚至被毁灭掉。室内的取暖不仅仅是为了维持外在的温暖,更是提醒我们:心中要有一把火焰,可以抵御寒冷、黑暗,日日更新、长久不熄,无畏任何严寒冰霜!
 
露珠-北京
你是什么天性,就怎么生长吧!
现代的人们想要的太多,对孩子的期待也越来越多,反而孩子们在自然里面自然自主的探索和玩耍显得没有那么重要,看似好像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没有我们成人看得见的意义。
梭罗说“如果有人问我是否应该让孩子们去打猎,我会回答“应该”。因为这是我所受教育的最好的部分。应该让他们成为猎人,尽管他们一开始只是运动员,可是如果可能的话,最后也许会成为猎人。迟早一天他们会明白。”接近森林是最好让孩子建立与森林的链接的途径。对于打猎捕鱼是否与生态伦理而言。梭罗认为,没有人在无忧无虑地打发走童年之后,还会滥杀任何生物的生命。人们终会分辨她合适的目标。这个背后读到了对于人本性的尊重与信任!
《冬天的瓦尔登湖》这一章中梭罗用了交叉的方式测量湖的深度,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警示。 
我们对规则与和谐的了解只局限于我们弄明白的那些事例,但更多数量的表面冲突而实际呼应的法则,即我们尚未了解到的法则,所产生的和谐才更加神奇呢。
保佑我们的好奇心,带着敬畏之心去探索更多神奇的事实和法则吧!我们所知道的所谓法则,仅仅百分之五左右呢。
 
小象莫莉-北京
【春天】“一场柔雨,青草更青。我们的展望也是这样,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我们有福了,如果我们常常生活在现在,对任何发生的事情,都能善于利用,就像青草承认最小一滴水给它的影响;别让我们惋惜失去的机会,把时间耗费在抱怨中。”
这段话,共读时朗读过、讨论过,忍不住还想再以书写的方式再汲取一遍。这是我的生活态度,虽然做的不够好。
类似的观点,很多前人说过。比如老子,善用者无弃材。比如孟子,增益其所不能。比如莎士比亚,事无好坏,思想使然。比如丘吉尔,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 文章贵精,就不展开了。
【结束语】“到你内心去探险”
我喜欢平静的生活,决定救助小象莫莉,像是经历了一场从内心到现实的探险,反复琢磨问题难度,然后迎着灯塔迈腿上路。
“如果你造了空中楼阁,你的劳苦并不是白费的,楼阁应该造在空中,就是要把基础放到它们的下面去。”
我喜欢梭罗对空中楼阁的说法,救助莫莉,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务实基础迎难而上。
谢谢梭罗,幸会各位。
 
黑麦-天津
瓦尔登湖,是梭罗的湖,是永恒的湖。
和天南海北的伙伴共读这本书,越到最后,梭罗的面目、个性越清晰,他的情感也越来越充沛。我们都能够看出,瓦尔登湖,是梭罗耳鬓厮磨的恋人。
他观察一天之中变幻的瓦尔登湖。发现“一年四季的现象,每天在湖上变化着......一天正是一年的缩影”。居住在湖畔的两年又两个月,他也观察春夏秋冬的瓦尔登湖,最后以“春天”篇结束,既是轮回,又是希望。梭罗不仅居于此,还在湖畔种豆、读书、沉思、接待来访者,他在湖中洗澡,测量湖的深度,连续多年观察湖冰开冻日期:“1845年,瓦尔登在4月1日全部开冻;46年,3月25日;47年,4月8日;51年,3月28日;52年,4月18日;53年,3月23日;54年,大约在4月7日。”
对于普通读者,这也许是一串单调的数字。于梭罗而言,却是持续的兴趣所在。湖的开冻意味着春光来临,“一切琐碎事”都是特别有趣的。梭罗把一件事做得兴致盎然。
或者说,大自然本身就是有趣的,是一个无限敞开的宇宙,充满元气与生机。梭罗在“春天”篇里写到一位老人,他是大自然精密的观察者,具有足够丰富的自然知识,对于大自然一切的变幻都有充分的智慧。梭罗以为这位老人面对大自然应该是波澜不惊,他跟大自然之间一定不会有任何秘密了,然而,有次与老人的闲谈中,梭罗“听到他居然也对大自然的变幻表示惊奇”。梭罗感到很诧异。
我想,梭罗也是这样的一位老人。他对瓦尔登湖、对大自然倾注的目光与情感,同样让我们诧异。初春的一个黎明,梭罗跑到邻近的岪灵特湖,像与巨人朋友玩耍,愉快地度过一整天。他看到、听到了很多。“谁能想得到这样大,这样冷,这样厚皮的事物,竟然这样的敏感?”“对于大气的变化,最大的湖也敏感得像管柱中的水银。”
阅读《瓦尔登湖》的最后章节,感觉梭罗置身于一个巨大而又神秘的自然宇宙中;作为一个人,梭罗的内在也是一个宇宙,通过持续不断地观察、感受、领悟,他内在的宇宙反过来又包孕和照亮了外在的自然宇宙。这两者相互激荡,源于他们都是如此地敏感、智慧、变化无穷。
离开了故乡的那条河流,离开了学生时代校园后山的“瓦尔登”,离开了村居时的一片生态农园,我来到城市,也曾深深迷失过。很庆幸,我又找到一个园子来做自然观察,并带领一群孩子。有家长朋友问,为什么不换地方呢?因为在一个园子持续、定点观察,第一,作为“长线作业”,能够领略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物候观察尤其如此);第二,在变动不居、快节奏的时代,有助于培育一种稳固的情感。长大后,我们内心里某个角落还会有一片童年的花园,就如远行时携着的精神故乡。
二十多岁读瓦尔登,喜欢那些有哲理的句子。三十多岁读瓦尔登,越来越喜欢那种入乎其内的清澈的情感,同时又出乎其外的明亮的智慧。
梭罗说,你得做一个哥伦布,寻找你自己内心的新大陆和新世界。在此意义上,每个人都可以像梭罗那样,拥有自己的“瓦尔登”。

溪水-广州
自然里,舞蹈中的心流
五一共读《结束语》中读到:
    1.“不要找新花样,无论是新朋友或新衣服,来麻烦你自己。找旧的;回到那里去。万物不变;是我们在变。你的衣服可以卖掉,但要保留你的思想。”趁着五一雨天在家的日子。今天的劳动是内务整理,尤其是衣橱的换季,还搞了旧旧搭配。
    2.“只有我们睁开眼睛醒过来的那一天,天才亮了。”我们内心的自然力量,是唤醒的真正良剂,在平常舞蹈练习中,大自然好像也是最原始的舞蹈老师。想起了梭罗文中跳跃的红松鼠。其实舞蹈中的呼吸和情绪有时好像那奔腾不息的溪流、被风吹得微颤的鲜花、翩翩飞舞的蝴蝶。自然界一切都在舞蹈,并且自由舒畅。它少了约束,把内在感受与身体外现的行为连结,并与自然结合。身体在舞动,把心灵安置其中。你处于自然中,舞蹈里,这种感受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心流就成了一个切切实实可以找得到的感觉。

荷田田-广州
五一假期参与了自然教育和户外运动结合的攀树课助教工作,并亲身参与学会了攀树。
原来户外运动里的攀树与徒手爬树差别很大,一个是多了整套的安全防护和专业的户外攀树教练,二个是形式更多样化,有把绳子吊在树上通过攀爬绳子而抵达树上,有把手脚攀爬辅助物绑在树身上,像攀岩一样攀爬到树上。
以前没有接触过时,我一直认为,徒手爬树比攀树能更密切地与大树零距离接触,实践后发现,在引导孩子与大树亲密接触方面,攀树与徒手爬树是相差不大的,都能通过如此近距离的接触大树,拥抱大树,让自己置身与大树的怀抱中,非常直接地让学员亲近大树,感受大树,观察大树。当然攀树因为有头盔、防护服、防护绳和教练,学员只要掌握操作技能,基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不需要花太多心思评估每一步是安全系数,而徒手爬树因为没有任何防护,会更锻炼学员的风险评判能力。城市家长会更倾向选择攀树这样安全保障的方式,也适合城市孩子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提升在大自然里的生存能力,攀树无疑是更能落地的项目。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我的童年就是在乡野里度过,日常玩耍无非就是爬树掏鸟窝、摘各种岭南水果,下池塘或者河涌里捉鱼、挖菱角、摘莲子、追逐鸭子白鹅……
 
小儿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白居易的这首《池上》就描画了我的童年生活场景
这两天,当我通过一根绳子攀上一棵大树四岁的树枝,看着身边那两丛寄生在木棉树上的长势旺盛的桑寄生,不其然想起了童年的点滴,想起最近和自然读书会小伙伴一起共读的《瓦尔登湖》,想起梭罗在秋冬的湖边独居时聊到的是否鼓励孩子打猎的话题。
梭罗是鼓励孩子要有林中打猎的经历,人类天生就具有大自然赋予的野性,而后通过教育具有品质与思想,两者都是一个完整的人必然要具有的,教育不应该抹杀野性天性。这是我尝试理解梭罗的思想,不一定表达准备准确。也许在许多追求完美的环保人士看来,梭罗鼓励的打猎是过时的是不环保的,当然现在的生态环境状况不能也不允许去鼓励打猎。但是梭罗打猎例子背后的思想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就是我们人类的本源在大自然,我们是自然之子,而今我们却通过城市化把自己圈养起来了,现代城市的教育是否过度注重头脑思维的训练,而关闭甚至抹杀了我们与生俱来的身体野性与感受世界的本能呢?如果我们只是自然之子,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也必然有能力毁灭人类,在从事环保工作时,是否要时时警惕自己的傲慢心呢?大自然并不需要人类的拯救,大自然有她自己的运行规律,人类要做的是谦卑地做好自然之子,只要不做少做破坏就是最好的环保行为,至于拯救地球,人类真的不配!
去年共读《如何观察一棵树》,打开我了看树的全新视角,之后每次看到大树都会很认真地观察,近半年的自然观察笔记也都是记录身边的各种岭南树木,一直在想,观察大树这么好的活动和体验一定要介绍给更多人,和大树做朋友真的可以学习到很多自然知识,还有很多可以转化人人生哲理的生存智慧,但一直没有行动得起来,可能是心有所念必有回应,偶然间我遇到了这个攀树课,就很自然而然地参与进去了,通过攀树,我们可以很好地引导孩子观察树,认识一棵大树的结构,它的生态圈,还可以帮助一棵大树做体检,诊断它的健康状况……
目前我参与的攀树课,是一个自然教育与户外运动结合的课程,把户外运动的攀爬技能学习与如何观察一棵树的自然观察学习结合在一起,我自己觉得非常棒,就是我想要的自然教育,也是靠近梭罗思想的教育方式吧?
不断的阅读、实践,陪伴着我思考与成长,也许未来我的答案还会变化,依然感恩当下的共读启发思考。
 
卷柏-上海
梭罗打破惯性的描写,细致的观察,耐心的描摹,他呈现的不是瓦尔登湖,而是心中的理想之地。
打动我的甚至不是瓦尔登湖的美景,而是梭罗的内心。他的目光所指、他的所思所想。当我深入一个人的思想,我是不是都能得到这样的愉悦,就是我无限的接近你,那个超越了肉身的你?当真的跟一个人有连接,大概也只有这样,不是看到肉身,而是看到灵魂,哪怕只是贴近它坐了一会儿,也超越了几年几十年的相聚。
从这个意义上,我就愿意承认人是超越动物的,也愿意生而为人。
飞越数十年的时间,我大概才在纷纷扰扰的迷雾中,看到我最开始珍惜的是不是愿意放掉?我依然不断的追问,我是要保留还是要放掉?我是想认同还是想抛弃?我的选择是不是我的选择,还是因为某些原因的选择?
我本想这样的追问终有一个终点。也许其中的某些部分是的,然而我似乎已经放弃了终有一个终点的期待,我似乎已经愿意一直追问下去,在追问中生活。在得不到答案的路上,忍受无法抵达的终点继续。
如果我要给瓦尔登湖一个读后感,这就是我的读后感。
 
瓢虫sherry-石家庄
这次读书会从读不下去,到读的停不下来,又买了其他版本,真的感谢杨树、原野、山毛榉、松果组织引领这次的阅读。我属于比较慢热,当下听大家侃侃而谈,要下来消化一下慢慢咀嚼。
也是年初开始早起诵读解析论语、孟子等经典,梭罗里面提到两位圣人的观点,钦佩他老人家如此博学,吸纳总结融汇各家
认识了各位有独特观点角度的书友,黑麦的睿智,紫燕的细腻,山毛榉的故事总是很打动人,每个人都不同角度给予我启发,感谢大家。
以前总是以局外人的角度来和自然相处,看到梭罗和小动物简直融为一体的的生活,也试着静静的坐下来守在那里和石头、土地一样安静的存在,观察鸟的语言行为,看植物一点一点舒展开来,提升自己的感受力。

彩霞-天津
     这是最后一次交读书笔记了,真有点舍不得呢~
      跟大家一起共读这本书,是我第一次跟素未谋面的朋友们一起做的一件事情。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以声音、文字、思想来结识朋友的一段旅程。对我来说,有好奇、有拘谨、有感动,更有感恩。
      另外,也特别感谢因疫情原因,让我有了46天的闲暇时间可以虚度,让我每天都有两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可以走进自然,去真真切切的感受梭罗的生活状态。比如,坐在大树下看书小憩,坐在小水沟边看鱼儿游来游去,站在岸边看夕阳西下,站在楼下看云朵晚霞无穷的变化,闻一朵花香,看蚂蚁搬家……感谢大自然神奇的力量,让人世间的一切凡尘琐事都消散在它温暖的怀抱中。
      文字读完了,在心里也种下了一颗种子——生活应该过的简单、纯粹,跟随自己的内心去做选择,勇敢尝试。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不断的体会并实践梭罗的精神和思想。
     真希望等我们老了以后,可以在一起再次共读这本书,分享那时候我们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故事~
     最后,特别感谢每一位书友的陪伴与分享,感谢山毛榉、松果、原野、杨树的组织和带领。希望大家未来一切安好,平安喜乐!                        
      爱你们的彩霞
       2022.5.3
 
雪莲-中山
读完《瓦尔登湖》的最后一章,合上书本,回想书中梭罗的隐居生活:春天来到瓦尔登湖畔建房、耕种,与禽兽为邻,晨起闲坐思考,在大自然中感悟生活的真谛。他批判物质主义,提倡简朴的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灵魂的自由。
梭罗的境界我无法企及,不过在共读期间,我发现自己对生活多了一份观察和思考。受书友启发,我会偶尔早起,享受阅读的乐趣。希望多花时间去阅读经典,我取关了许多公众号。读到"卑贱的刻苦生活在许多方面都显得更美”时,我回想起自己在若尔盖草原,遭遇冰雹,被迫在无水无电的村子里,6人蜗居在一间狭小的房间內无法入睡。瞬间,水、光、大草原的星空、挡风玻璃上的冰花都让我们感觉无比珍贵与美好。在森林中替人建木屋的主人公,生活在小木屋里,洗澡,取暖这些最基本的舒适生活都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精力。当火在木屋内生起来时,温暖的感觉让他心生感激。而在城市的公寓里,温暖是理所当然的。方舱医院内,一对母子因为得到一张验算纸而高兴,尽管纸的一面已经用过而孩子必须在另一面写了擦,擦了写。因为艰苦与匮乏,我们的五感被重新打开,平常生活中一些理所当然的事情,此时却变得无比珍贵、异常美好!
我发现自己慢慢变得敏锐了,更容易发现身边的美好,也更懂得感恩。我想这就是《瓦尔登湖》及共读的伙伴给我带来的改变吧!
 
晨风-海南
《瓦尔登湖》共读接近尾声,梭罗的纯与静,哲与诗已镌刻到了我的情愫里。又忐忑,惆怅,因文字如同瓦尔登湖一样的明澈,不敢妄自猜想。
     唯有恋上身边的海与弯,迷上诗与行,一解对瓦尔登湖向往的神伤。
     带孩子们来日月湾冲浪了,今日是假期的最后一天,该回程了。
     昨天晚上,不舍入眠。靠在床头,大海就在门窗外相伴,仍觉得和它的距离太过遥远。疲劳的身体终拗不过清晰的思绪,起身,披衣坐在了阳台。
     夜幕如稠黑的网,严严实实地把天地笼罩,白日天色不够明亮,夜晚,星星自然也被乌云留在了自厅堂。
     不忍开灯,去扰了夜的静,随书中的梭罗,去感受海的涟漪,风的去路。
     节日的清晨仍不舍懈怠,虔诚地将黎明奉献给诗页,虽已年过不惑,日后我将与少年一样同回味这些值得珍惜的光阴与岁月。
     羡慕小宝的勇敢与言语之畅想活力,欣赏大宝学习的沉静与少女的灵气美。
    “我们必须踮起足尖,把我们最灵敏、最清醒的时刻,献予阅读才对。”
      
如果,我是一滴海水
 
如果
我是一滴海水
我会在哪里旅行呢?
有可能
我会在海底深处
和小丑鱼捉迷藏,欢喜嬉戏
还有可能
我会冲上了沙滩,
滋润了,一只快要渴死的水母
然后
一个浪冲上岸,
带着我和水母“小小”
又回到了大海的怀抱里
             
水蜜桃2022年5月3日20:06
 

不舍入睡
 
夜幕已垂
一日狂欢、劳顿
已赐身体疲惫
眼,昏昏待睡
脑,迷迷欲止
海浪,在激荡,澎湃、永无停息
海风,在门窗外徘徊,欲言又止
不舍入睡
不愿离去
什么
能配得上此时?
倾听自己,有惶恐、有憧憬
听首诗
写曲词
风,随卷去我的思和念
慰籍与你
入梦与我
 
晨风  2022年5月3日21:28
 

等浪
 
小小孩童
在等浪
待大海给予她驰骋的力量与翅膀
大大海豚
召集水滴小小,
成千上万、齐心协力
咯咯地笑
稳稳地推
大浪,假装很是凶猛
待我挺起胸膛,瞬间化作细碎珍珠一片
小浪,甚是温柔
托着,我的双脚才知它的强大力气
爬来一只寄居蟹,
赠我贝壳一枚
收集下我银铃的笑与咸咸的汗水
日后梦中
我会想念,今日与你的嬉戏
 
 晨风2022年5月3日21:50
 


ABOUT US

关于自然读书会

自然读书会由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第八期自然体验师部分学员发起,于2015年1月开始第一期共读,每月一期。读书会旨在通过一起读书学习,提升自然认知、促进思考、相互督促、共同分享。其最终目标与自然教育的基本任务一致,即知识的学习、情感的联接、行动的改善。“自然”,有大自然之意,也有轻松自然之意,所以请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参加我们的活动。在这里,新朋友、老朋友欢聚在一起,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倾听彼此的声音。

 Since  2015

2022年度

深入共读书籍及组织者

《瓦尔登湖》丨杨树、山毛榉、松果、原野

《种子的信仰》丨椿树


2021年度

荐读书籍及荐读者

《后山》|雕鸮

《植物先生》|白鲸

《自然之道》|晨冰

《山中最后一季》|椿树

《冲浪板上的公司》|花楸

《怎样观察一棵树》|山毛榉

《它们没大脑,但它们很智能》|原野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豆豆

《森林、冰河与鲸》|花楸、

《林间最后的小孩》|阿远

《生命:万物不可思议的连接方式》|花楸

《荒野有歌》|龙葵

《垃圾魔法书》|Tomato

《植物的智慧》|番茄

《遥远的房屋》|猫头鹰

《鳗鱼的旅行》|花楸

《一家人好天气》|番茄

《林间最后的小孩》|椿树

《破冰北极点》|桂花

《万物有灵且美》|野兔

《活山》|桂花

《大卫爱登堡自传》|花楸

《海风下》|椿树

《南极洲:一片神奇的大陆》|灰林鸮

《我的野生动物邻居》|小黄猫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花楸

《深度自然游戏》|红叶

《征服北极点》|小泉

 2021 

2020年度

荐读书籍及荐读者

《日益寂静的大自然》|小黄猫

《徐霞客游记》|圆圆

《林奈传》|小太平

《手绘自然笔记》|饭团

《花朵的秘密生命》|萱草

《地球脉动》|小黄猫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花楸

《阿勒泰的角落》|荔枝

《小森林》|椿树

《清华自然观察笔记》|猫鼬

《森林疗养学》|椿树

《动物生态学》|松树

《名山游访记》|圆圆

《垃圾魔法书》|山鹰

《杂草的故事》|花楸

《山中的最后一季》|秋木

《森林报》|木棉

《自然四季》|晨露

《被你嫌弃的昆虫们》|猫鼬

 2020

Presious

往期线下共读书籍

《动物解放》

《杂食者的两难》

《自然史》

《大地的窗口》

《猎人笔记》

《南极之南》

《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

《种子的胜利》

《风吹草木动》

《变废为宝-家居生活用品的第二选择》

《半农半X的生活》

《遥远的房屋》

《四季自然》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花朵的秘密生命》

《低吟的荒野》

《笔记大自然》

《种子的故事》

《看不见的森林》

《沙乡年鉴》

《自然法则》

《瓦尔登湖》

《向大自然学设计》

《惊奇之心》

《生态心理学》

《寂静的春天》

 OFFLINE 

相关链接:

截止2021年底自然读书会推荐书目

2022年深入共读回顾:

《种子的信仰》共读回顾自然笔记小组周年回顾及新成员招募计划 !

2022年共读书籍:

1月

2021年荐读书籍:

1月2月3月6月9月10月11月12月

2020年荐读书籍:

12月11月10月9月

自然嘉年华——2019年度自然读书会书友推荐书目

自然的盛宴——2018年度自然读书会书友推荐书目



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聆听你的声音

 欢迎关注自然读书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